地藏庵:中正路84號

建於乾隆22年(1757年),主要供奉地藏王菩薩和文武大眾爺。現貌為民國85年重建至今。庵中珍藏日本天皇所賜大、小神轎模型兩座;清朝所遺留下來的精雕石堵,鑲嵌在正殿後頭的圍牆上;舊有龍柱則裝置於正殿後方的迴廊中;「顯榮橋」石碑,仍舊喚醒陳年往事;手銬、腳鐐、虎頭鍘依然彰顯出董大爺的威武嚴明。此外,地藏庵還供奉境主公、註生娘娘、觀音菩薩和三寶佛。農曆5月初1日是大眾爺平安祈福日,是新莊最大的祭典繞境活動。

地藏庵
慈祐宮

慈祐宮:新莊路218號。三級古蹟

建於康熙25年(1686年),命名為「天后宮」,祀天上聖母,雍正7年(1729年)擴建,雍正9年(1731年)完竣,更名為「慈祐宮」。民國74年,政府定為三級古蹟,俗稱媽祖宮。慈祐宮主祀天上聖母,配祀千里眼、順風耳,兩邊次間供奉伽藍王爺及福德正神。後殿明間供奉觀世音菩薩,及左右護法韋陀尊者與哪吒太子爺,左次間供奉達摩祖師,右次間則供奉註生娘娘,兩邊次間壁前另祀十八羅漢(尊者)以及山神、海神。最後一進為開山殿,供奉地藏王菩薩,並供奉開山祖師及歷代住持和功德人士牌位。農曆3月23日為媽祖誕辰、9月9日為媽祖得道之日,皆會舉辦傳統三獻禮。

武聖廟:新莊路340號。三級古蹟

建於清乾隆25年(1760年),由貢生胡焯猷等在興直堡新莊街倡建,是當時北台最大的的武聖廟。主祀關聖帝君,配祀關平太子、周倉將軍。咸豐3年(1853年)新莊因漳泉械鬥,武聖廟毀於大火。直至同治元年(1862年)新莊縣丞郭志緯首先倡議重建武聖廟,並委託仕紳高國瑞進行重修工程,同治7年(1868年)宣告完工,並在新修的武聖廟後殿迴廊立「修重」、「置產」兩木碑以為紀念。現在的武聖廟,則是民國90年重修完成的面貌,廟的左側並設立圖書館。武聖廟定期舉行春秋兩祭,春祭於農曆正月13日,為關聖帝君飛昇之日;秋祭於農曆6月24日,是關聖帝君的聖誕。祭典中皆會舉行三獻禮。

文昌祠:碧江街20號。三級古蹟

文昌祠原於嘉慶18年(1813年)由曹汝霖建於慈祐宮右後方,光緒元年(1875年)艋舺縣丞傅端銓遷建於現址。民國86年重修時,文昌祠以嶄新的龍虎、瑞獅壁,取代原來的土墼龍虎、合獾壁,與大家見面。此外,新增的祿馬室和文物館,更全備其規模與文教功能。祠中主要供奉梓潼文昌帝君,協祀天聾、地啞。左神龕同祀魁星帝君;右神龕供奉歷代聖賢神位。文昌帝君與文衡帝君、孚祐帝君、魁星帝君、朱紫衣合稱為五文昌,是讀書人的守護神。每年考季一到,本祠會為學子舉辦祈福法會,而市公所也會於青年節前後在本祠為年滿十八歲的青年舉辦成人禮。

廣福宮:新莊路150號。二級古蹟

建於清朝乾隆45年(1780年),主祀巾山、明山、獨山三座山神,另祀文官、武將和王乃夫人,為潮州客屬的守護神。道光14年(1834年)閩粵械鬥,粵人敗走後,祭拜人潮大為減少。光緒8年(1882年)焚於大火,光緒14年(1888年)由新竹新埔陳朝網先生發起重建,民國25年,改名為廣福宮(原名三山國王廟)。後殿的王乃夫人,也梳上客家傳統的船形髮式,充滿了濃濃的客家味。

保元宮:中正路143號

建於清朝乾隆41年(1776年),供奉池府王爺與中壇元帥,早期稱為『王爺間仔』或『太子爺廟』,是台灣北部歷史悠久的王爺廟之一。昭和2年(1927年)重修後,更名為保元宮。農曆6月18日王爺聖誕時,皆會舉行三獻禮;農曆9月7日王爺依例出巡。至於中壇元帥,即是太子爺李哪吒,農曆9月9日為其誕辰,有陣頭繞境,並舉行過火的儀式。本宮曾多次重修,最近這次為民國67年,民國85年則興建完成三川殿和鐘鼓樓。 

主辦單位:台北縣政府
承辦單位:新莊市公所、新莊地藏庵
協辦單位:臺北縣議會、新莊市民代表會、台北縣新莊市商業景觀發展協會
贊助單位:新莊慈祐宮、新莊武聖廟、新莊文昌祠
策劃執行單位: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