民間樂人音樂會

資料整理/吳玫螢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小檔案

   

表演項目

地點

一∼六屆

民國六十八年基金會成立前陸續舉辦

 

七∼二十九屆

阿美族、西河大鼓、木板大鼓、台灣福佬系民歌、歌仔戲、客家民謠、福佬民謠、蘇州彈詞、台灣民間音樂、山東民間音樂、張天玉北方民俗曲藝、鹿港南管戲公演、泰雅族口琴舞、陳達說唱、賴碧霞客家民歌、李致慧民族舞蹈團等表演藝術

實踐堂、國泰美術館、新公園音樂台、國父紀念館等地

 

「音樂藝術,在國際之前首先是有國家,在國家之前先有民族。」     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—匈牙利大音樂家巴爾托克

 

  民歌,為流傳於基層社會的歌曲,音樂形式較為原始。對於民歌的價值,許常惠老師有這樣的界定:「我始終認為民謠是一個民族的音樂靈魂,是該民族的音樂的最原始與最基本的表現。所以,也許民謠的藝術價值不是那麼完美或高深,但是就中國音樂來說,那些崑曲或京戲的唱腔,以及其他地方戲曲的腔調,甚至傳統國樂器演奏的曲調,都或多或少地,直接或間接地,我們可以在民謠歌調中找出其根源。」

  民間樂人音樂會是基金會籌備及創辦初期所舉辦的一系列表演活動,二十多屆的音樂會,不僅為民間樂人提供了表演場所,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將多樣、地方色彩濃厚的民歌直接呈現於現代大眾面前,喚起社會對民間歌謠的關切,從而在大眾的內心重新建構起屬於自己生長的土地的樂聲。

  回顧二十九屆的民間樂人音樂會……

 

細說淵源——民歌採集運動與發掘民間藝人

 

自鄭成功驅逐荷人開拓台灣以來,中國人在本省最大規模和最有系統的民間音樂採集運動」—史惟亮

 

  一九六六年∼一九六七年,音樂學者史惟亮與許常惠先生基於共同的理念:重建中國音樂,陸續以「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」、「中國民族音樂研究中心」為根據地進行「民歌採集運動」,深入台灣各地,採集各族群的民間歌謠,為的是搶救民間音樂資產與豐富創作源泉,聽聽許老師對採集民歌的解釋:「當通俗音樂走向頹廢的靡靡之音的路,當藝術音樂走向偽飾玄虛的時候,唯有依靠民歌的民族生命力才能挽救它、復興它。讓隱藏在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靈的民歌,像我們的血液一樣,灌注於我們的通俗音樂與藝術音樂吧!因為這樣做才能使我們的社會免於變成外國流行歌的殖民地,使我們的音樂界免於變成文化沙漠。」多沈痛的呼籲!

  「民歌採集運動」由來已久,許常惠老師有如下的說明:「其實,早在漢武帝時代,就已展現了民歌採集的精神。每當長期的動亂與戰爭之後,中國的音樂失去傳統之時,首要任務就是恢復傳統,『禮失求諸野』!漢武帝時就授命李延年掌管『樂府』,從民歌採集進行,以之為根,重建因戰亂而失去的中國音樂之大統。」「民歌採集的精神是效法李延年的。」許常惠老師如是說。兩年的披星戴月,採集了兩千多首漢族與原住民的歌謠,採集過程中,陸續發現了陳達、陳冠華、賴碧霞、卓青雲、劉鳳岱、陳慶松……等傑出民間藝人。

 

我們需要一個常設的民俗藝術研究機構—基金會的成立

 

  「基金會的精神是繼承民歌採集運動的。」許老師追憶當時的情形:民國五十五、六年時,社會大眾不是唱反共抗俄歌,就是唱早期上海、香港的都市通俗歌,要不就是美國式的、日本式的歌曲,特別是日本流行歌相當普遍,國人甚至高價邀請美空雲雀、小林旭等人來台演出;對照這兩年「民歌採集運動」的發現:「民間的音樂相當豐富,風格亦真摯,但當時經濟掛帥,對民歌有興趣的人並不多……﹐自己家裡醞藏著豐富的瑰寶,卻摒棄不要,反而去追逐三流的外來通俗音樂。」許老師雖是以溫和的語調緩緩道出,然深植心中的感慨依然在言行上顯露無遺。

  一九六六年,發生了這樣的一個小故事:陳達寫了封信求助於許常惠老師,雖然許老師出國在即,還是寫了簡短的文字向社會大眾呼籲,並交代林二先生向屏東縣政府查問陳達的狀況;此後,陳達因戶籍上是個貧民,定期接受屏東縣政府的補助。當時,許老師堅決地認定:台灣需要一個常設機構來關心這些藝人與音樂資產。在這樣的信念下,經過多年的醞釀與奔波,在挫折與絕境中一次次挺立,終於於一九七九年克服經費等等問題,會集了藝術領域中多位學者及關心傳統文化之社會人士,成立「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」,做為保存、研究與發揚民俗藝術的機構。  

開拓民間藝人的演出空間—民間樂人音樂會  

  為了開拓陳達等民間藝人的演出機會,在基金會籌設階段,就陸續舉辦了六屆的民間藝人音樂會,「當時的計畫是每三個月在台北實踐堂舉辦一次民間藝人音樂會。」許老師記憶猶新。基金會成立之後,便由基金會接手這項任務,熱熱鬧鬧地辦了二十九屆,才畫下完美的休止符。二十九屆的民間樂人音樂會,範圍涵蓋了台灣原住民音樂、台灣漢族民間音樂,如:客家民謠、福佬民謠、歌仔戲、南管、北管……等以及在台灣所保存的大陸民間音樂,如:西河大鼓、木板大鼓、蘇州彈詞、山東民間音樂……等多樣表演藝術。

  因為民間樂人音樂會的舉辦,讓這些不受重視的樂人有機會將所懷握的瑜瑾呈現在社會大眾面前,更有多位經過琢磨、焠鍊後,璞玉已然煥發出晶瑩剔透的光澤,贏得了台灣社會的喝采。